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在生态、资源上都具有重要地位。青海是“中华水塔”。巍巍昆仑、莽莽祁连,唐古拉山磅礴雄伟,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每年向下游供水超过950亿立方米,青海的源头活水,成就了青海,改变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青海是世界净土。青海湖烟波浩淼,蓝天白云,草原花海,交相辉映。茶卡盐湖宛如天空之镜,翡翠湖一池碧水如梦如幻。祁连山雄浑壮美,山下水草丰美,“黄金牧场”哺育了一代代牧民。青海具有一批世界级的高品质生态旅游资源,山水林田湖草冰沙各类资源一应俱全,构成了一幅幅原始、纯净、雄浑、壮观、神奇的大自然秀美画卷。青海是多元交融。昆仑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庄严神秘,热贡艺术、青海“花儿”、“青绣”等非遗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各民族往来迁徙、传承文化、创造历史,丝绸之路薪火相传、商旅不断,地脉、人脉、文脉紧密相连。青海是康养之都。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核心区,是牦牛之都、藏羊之府、骏马之乡,是中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饮食文化绿色、有机、健康,民族饮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近年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心怀“国之大者”和“省之大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关系,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以“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以创建青海湖示范区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破题之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持续深化、稳步推进。
一是推动顶层设计,完善规划支撑体系。成立文化和旅游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领导小组,建立部省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布局,打造以西宁市为核心、青海湖为中心,串联环湖湟源、共和、乌兰(茶卡)、天峻、刚察、海晏6县的环湖精品生态旅游环线。制定《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青海湖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同步启动专项规划编制和政策保障研究,初步形成“1+6+5”规划政策体系。扎实开展青海湖示范区创建,《青海湖生态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被国标委获批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青海湖在全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和示范标杆作用日益凸显。
二是发挥资源禀赋,持续丰富产品供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扎实开展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普查文旅资源单体16146处,新发现资源2955处。持续推动景区提档升级工作,谋划了一批既有生态体验又有文化感受的精品项目。目前,全省有A级旅游景区188家(5A级4家、4A级48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2家(国家级5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17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0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4个;国家4C级自驾车营地4家,省级2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9个、重点乡镇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13个;乡村旅游接待点2325家(五星级15家、四星级458家)。青海湖旅游大道入选第一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天境祁连”“河湟民俗文化”等11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指导各地开展11大板块700余项冬春旅游季促消费活动,冬季旅游持续升温。先后开展第十八届黄河文化旅游季开幕式、碧波荡漾青海湖等系列活动106项,同时组织2市6州文旅企业赴无锡、南京等长三角地区开展宣传推介,文旅融合展现新魅力,聚客引流作用明显。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市场培育稳中有进。深化助企暖企春风行动,编印《文化和旅游产业政策汇编》,帮助企业用好用活用准惠企政策。健全政银企协作机制,联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召开帮扶对接会议,加强与各大银行等金融部门沟通协作,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推送机制,为文旅企业争取流动性资金支持。累计向省内金融机构推送文旅行业意向贷款合作项目200余个,融资近40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运营资金压力。围绕国家、省上重大战略和政策投资导向,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重大项目谋划和储备。“十四五”以来,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0.26亿元,实施金银滩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原子城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等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4个;落实国家文保经费争取文保专项资金5.6亿元,实施各类文保项目136个,推动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弘扬,促进文物赋能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落实省级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4.27亿元支持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有效激发文旅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茶卡盐湖景区自筹资金2.46亿元进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搭建银企对接交流合作平台,打造“社保卡+文旅+金融”线上线下服务圈。累计发放文旅消费券4500万元,直接拉动消费1.6亿元,间接带动消费11.27亿元。培育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国家级休闲旅游街区3个,省级17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5个、基地103个。互助县入选首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四是狠抓服务质量,行业秩序持续向好。聚焦游客多样化需求,优化完善“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数字文旅”行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和“智游青海”APP。推进入境游支付便利化,联合人民银行在青海湖等4A级以上景区、169家星级饭店周边建立移动支付、银行卡等软硬件设施。突出抓好“生态大保护、环境大整治、服务大提升、民生大改善、体制大理顺”,编制《旅游市场服务规范指引》《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指南》,实施“红黑榜”制度,开展证照、标准、价格、举报电话和“一封信”五上墙行动,培训执法及从业人员近2000人次。健全旺季指挥调度体系,省旅游假期及旅游旺季工作指挥部、舆情管控及投诉处置专班提前进入常态化运行,严格执行24小时三级值班值守制度,确保文化旅游市场安全有序。全省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3569人次,检查经营单位5681家次,查办案件38件。
这些新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各地区与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支持与关注。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